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称呼语的分类研究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4 17: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未知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

作者:未知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

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二、称呼语的分类研究

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称呼语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各自的标准划分出了比较清晰的界限。有的学者将称呼语分为三类:(1)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2)社会称呼语,如:教授,先生;(3)姓名称呼语,如陈红,胡歌。也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四类,较前者多一个类别――类亲属称呼语。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六种类型:(1)名或姓+名(包括昵称、爱称、尊称、戏称、贬称或加缀);(2)亲属称呼;(3)表示身份的名称;(4)表示职业或职务的名称;(5)动+名+的、绰号;(6)零称呼。另外,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呼、姓名称呼、统称或通称(包括官职类)。以上种种分类,似乎确有其明确界限、各自确定的范围,但仔细辨析便可发现其中的纰漏。

以上划分出的类别之间的确是可以相互区别的,但仅有此一点显然不足以辨析清楚所有的称呼语。它的问题在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它的标准是游移的。分第一类的时候是这个标准,而当划分另外一个类的时候是根据另外一个标准。有的学者索性将无法说清标准的、不在明确类别之内的称呼语归为其他类,显然是在回避这个问题。所以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将其确定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拟从信息含量和侧重点的角度来尝试划分。首先,从称呼语的发出者来看,称呼语作为语言是由说话人主动发出的,是他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大脑思维的体现。他组织语言活动的能力是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在使用时遵从社会既定习惯的。说话人第一要确定的是他所要讲话的对象――受话人的称呼语。最能够反映受话人称呼语的是他的名字,现代汉语里指的是姓+名,也就是说,名字最客观地体现了受话人的信息,它不偏不倚,没有凸显其某一社会属性信息。所以,从说话人的心理及思维角度来说,在所有的称呼中,客观、概括、含有全面信息且不侧重于任何一个信息点的是受话人的姓名。在此,也可以用国外使用称呼语的习惯来佐证。西方人由于接受“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人文主义教育,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多直呼其名,不论男女老少,不论高低贵贱,名字就代表了这个人,也可以说是最客观地体现了这个人的信息。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言语交际中使用称呼语时,姓名是一个绝对的客观的概念,与此相异的是,其他的称呼多多少少都带有社会信息,体现被称呼对象的某些社会关系归属或者是某种相对关系。据此,我们也可以划分出称呼语的类别:客观/称呼语和主观/称呼语。

姓名不体现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具体社会关系,它在被使用时可以做到不区分情感好恶地位高下,只体现这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例证来证明,如:老师点名时,都是使用花名册一个一个地喊出学生的姓名;在某些电视剧中,剧中的人物用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来证实他确实认识某人。当我们想要知道说话的对方是什么人的时候,一般会这样询问:“您贵姓?”。虽然这里只问了姓,其实是期望着对方告诉姓名的。也有的问:“你叫什么名字?”,或者问:“怎么称呼您啊?”。这些常见问题的答案都是指向姓名的。这是表达希望知道对方姓名的中国式询问。

主观/相对称呼语不仅体现说话人内心的主观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的社会归属在说话人心理上的映射,并最终导致称呼语带上主观色彩。如果说话人相对于受话人有上下等级的分别,那么称呼语中可以有所体现。如果说话人对于受话人的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希望该称呼语侧重于某一个信息点,那他也会做出恰当的选择。这些恰当的选择虽然包括姓名,但是,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主观/相对称呼语即使从具体的语境中剥离,也还是反映了社会关系归属信息。比如,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奶奶”这一称呼语时,必然会对受话人作出如下判断:在婚姻关系中――妻子,年龄关系中――年老的,性别关系中――女性等等。这些信息点如此凸显,因此很容易被发现。所含信息及侧重点的不同是划分称呼语类别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两大类别的划分应该是很明晰且范围确定的了。进一步的划分主观/相对的次分类的标准可以从社会关系距离的角度来考察,而前人的分类对此类划分借鉴意义是比较大的。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nkjxyxb.cn/zonghexinwen/2020/0804/414.html



上一篇:201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争鸣 | “一个词汇”的说法到底对不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